轴承图书馆:不正确的使用轴承会出现哪些问题?
摘要:正确合理地使用轴承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轴承结构设计、制造和装机过程中,针对产生早期失效的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可有效地提高轴承及主机的使用寿命。
1、沟道单侧极限位置剥落
沟道单侧极限位置剥落主要表现在沟道与挡边交界处有严重的剥落环带。产生原因是轴承安装不到位或运转过程中突发轴向过载。
2、沟道在圆周方向呈对称位置剥落
对称位置剥落表现在内圈为周围环带剥落,而外圈呈周向对称位置剥落(即椭圆的短轴方向),原因主要是因为外壳孔椭圆过大或两半分离式外壳孔结构,这在摩托车用凸轮轴轴承中表现尤为明显。
轴承在载荷的作用下,内圈旋转产生周向剥落痕迹,外圈只在短轴方向的对称位置产生剥落痕迹。这是该轴承早期失效的主要原因,经对该轴承失效件检验表明,该轴承外径圆度已从原工艺控制的0.8um变为27um。此值远远大于径向游隙值。
3、滚道倾斜剥落
在轴承工作面上呈倾斜剥落环带,说明轴承是在倾斜状态下工作的,当倾斜角达到或超过临界状态时易早期形成异常的急剧磨损与剥落。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安装不良,轴有挠度、轴颈与外壳孔精度低等。
4、套圈断裂
套圈断裂失效比较少见,通常是突发性过载造成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如轴承的原材料缺陷(气泡缩孔)、锻造缺陷(过烧)、热处理缺陷(过热)、加工缺陷(局部烧伤或表面微裂纹)、主机缺陷(安装不良、润滑贫乏、瞬时过载)等。受过载冲击负荷或剧烈振动均有可能使套圈断裂。
5、保持架断裂
保持架断裂属于偶发性非正常失效模式。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a.保持架异常载荷
如安装不到位、倾斜、过盈量过大等易造成游隙减少,加剧摩擦生热,表面软化,过早出现异常剥落。
b. 润滑不良
主要指轴承运转处于贫油状态,易形成粘着磨损,使工作表面状态恶化,粘着磨损产生的撕裂物易进入保持架,使保持架产生异常载荷,有可能造成保持架断裂。
c.外来异物的侵入是造成保持架断裂失效的常见模式
由于外来硬质异物的侵入,加剧了保持架的磨损与产生异常附加载荷,也有可能导致保持架断裂。
d. 蠕变现象也是造成保持架断裂的原因之一
所谓蠕变多指套圈的滑动现象,在配合面过盈量不足的情况下,由于滑动而使载荷点向周围方向移动,产生套圈相对轴或外壳向圆周方向位置偏离的现象。
e. 保持架材料缺陷
(如裂纹、大块异金属夹杂物、缩孔、气泡)及铆合缺陷(缺钉、垫钉或两半保持架结合面空隙,严重铆伤)等均可能造成保持架断裂。
6、卡伤
所谓卡伤是由于在滑动面损伤产生的部分的微小烧伤汇总而产生的表面损伤。滑道面、滚动面圆周方句的线状伤痕。滚子端面的摆线状伤痕,靠近滚子端面的轴环面的卡伤。
7、磨损
磨损失效是指表面之间的相对滑动摩擦导致其工作表面金属不断磨损而产生的失效。造成磨损失效的因素主要有润滑剂失效或缺乏润滑剂,润滑方式不对,有磨粒进入轴承内部,负载过大等。
8、擦伤
所谓擦伤,是在滚道面和滚动面上,有随着滚动的打滑和油膜热裂产生的微小烧伤的汇总而发生的表面损伤。
9、压痕
咬入了金属小粉末或异物的时候,在滚道面或转动面上产生的凹痕或由于安装时受到冲击,在滚动体的间距间隔上形成了凹面(布氏硬度压痕)。
10、烧伤
滚道、滚动体以及保持架在旋转中急剧发热直至变色、软化、熔敷和破损。造成烧伤的原因有润滑不良,过大载荷(预压过大),转速过大,游隙过小,水、异物的侵入,轴、轴承箱的精度不良,轴的挠度大等。
11、电流腐蚀
所谓电蚀是指电流在旋转中的轴承套圈和滚动体的接触部分流动时,通过薄薄的润滑油膜发出火花,其表面出现局部的熔化和凹凸现象。
12、生锈腐蚀
轴承的生锈和腐蚀有滚道、滚动体表面的坑状锈、全面生锈及腐蚀。轴承的生锈和腐蚀会造成套圈、滚动体表面的坑状锈,梨皮状锈及滚动体间隔相同的坑状锈、全面生锈及腐蚀。
除上述常见的失效形式外,滚动轴承在实际运行中还有很多的失效形式,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综上所述,从轴承常见失效机理与失效模式可知,尽管滚动轴承是精密而可靠的机构基础体,但使用不当也会引起早期失效。